时尚传媒学院 讯 为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推进课程思政与动画专业教学深度融合。2025年4月8日下午14:00,动画教研室在创意中心406室召开课程思政专项研讨会,特邀马克思主义学院熊思伟老师做专题指导,教研室全体教师通过案例分享、经验交流等形式共探思政育人创新实践。会议由教研室主任李荣发主持,动画教研室全体教师出席了本次会议。


会议伊始,熊思伟老师从“价值引领、文化传承、时代责任”三个维度展开系统阐释。通过分析中国动画史中的家国叙事、数字艺术创作中的文化认同等典型案例,强调动画作为文化载体的思政教育优势,提出“主题场景化、价值可视化”的融入策略,建议教师以动画剧本创作、角色设计等教学环节为切入点,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思政元素转化为可感知的专业语言。


动画专业何雅苑老师以《动画造型设计》课程为例,现场展示学生将“鸟纹”“蝙蝠纹”融入现代角色设计的实践成果。她通过“都市青春题材”动画项目《追风少年》,解析如何在主人公服饰纹样中植入蝙蝠纹“五福和合”的吉祥寓意;在科幻短片《青鸢》中,借未来机甲与传统鸟纹的碰撞,隐喻科技发展与文化守护的辩证关系。“纹样是无声的‘文化台词’”,她强调需通过贴近学生审美的日常化叙事,让传统纹样成为角色性格与剧情推进的有机部分,使学生在创作中自然领悟文化内涵。
杨弋杰老师则聚焦《视听语言》课程,分享“技术分析与价值引导双线并行”的教学设计。在经典动画拉片环节,他通过对比《山水情》与《寻梦环游记》的镜头语言,引导学生思考“留白意境”背后的东方哲学;在实践环节,要求学生以“市井烟火”为主题创作30秒视听片段,通过画面构图、音效节奏等传递平凡生活中的温暖与坚守。他表示:“视听技术的教学需跳出工具理性,在景别切换里埋入人文关怀,在声画蒙太奇中叠加深层价值观。”
研讨环节中,教师们围绕“传统纹样的年轻化表达边界”“商业动画创作与主流价值平衡”等议题展开热议。针对“符号化设计易流于表面”的困惑,熊思伟建议建立“文化符号数据库”,结合地域特色挖掘纹样背后的历史语境;何雅苑提出“纹样叙事三维法”——关联角色命运、呼应剧情转折、映射主题升华,获得与会教师认可。

教研室主任李荣发在总结中指出,本次研讨会通过案例分享与跨界对话,进一步凝聚了“以文化人、以技载道”的教学共识。她强调,动画专业的思政建设需始终紧扣学科特色:一方面深入挖掘传统纹样、民俗符号等文化基因,将其转化为学生可感知的创作语言;另一方面注重在视听技术教学中渗透价值引导,通过镜头叙事传递时代精神。未来教研室将持续推进“思政元素与专业教学有机融合”的常态化探索,依托跨学科合作与案例资源建设,打造有深度、有温度的动画课堂,助力培养兼具文化自信与创新能力的动画人才。